无题随笔

发布于 2018-07-30  1.92k 次阅读


花火が瞬く夜に - 羽肿--:-- / 04:30
(*+﹏+*)

本文约5500字,推荐阅读时间12分钟

人是需要不断反思才能进步的动物,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三个月前我打算写一个在日本呆了好几个月的见闻,但是一直搁置,没有起笔,终于下定决心了。

如你所见,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怎么说来和中国也是不一样的。资本主义的人民从骨子里而言,大部分人是没有不甘平庸这样的欲望的。除了贵族,和精英之外,大体都是没有的。这或许是资本主义国家比较遗憾的地方,阶级固化的很严重,中国阶级之间进出的大门还没有完全关死。但是如果资本主义国家间也有这么多的人有着向上的竞争心态的话,也着实不是一件好事。


我去的是一所还算不错的私立学校,位于东京市市郊。就我们班级而言,家境和环境比我好的人应该是大有人在。

第一个坐在我旁边的女孩子是一个接近16岁,竖着高马尾的学生。当时看见她用的文具盒是Pilot的,钢笔也是Pilot的,而且只有一根。

我当时拿出的是MONTBLANC的大班系列的钢笔,而且在有意无意地炫耀它是多么的名贵,多么的高端。尤其是课下,经常如智障一样无时无刻进行所谓的高价值展示输出。

大多数时候她只是不说话的听完,且微微一笑,说着“好厉害好厉害。”之类的。

这种时候我就会很有成就感,我在想要不要给她讲讲我烧的各种东西呢,哎呀呀不行的我们还没有熟悉,之后再这么做吧。

但如果不是看着我是外国人,对于日本的学校会有一些疑问或者会需要帮助什么的,估计也不会愿意和还是陌生人的同学多说一句话。

然后后来换座位和她坐的就远了,现在也就是普通的同学关系。


闲的时候没事刷SNS之类的,就看见有人在讨论别的国家都是一些怎么样的情况,就见到有人在说,大概意思就是:

我认识一个在蛋糕房拼命卖甜甜圈换零花钱的同学,从表面看穿着和使用物也没有特别奢侈,以为她就是一个普通学生。直到有一次去她家聚会,才发现她住的房子是在东京市内带花园的别墅。

后来有点兴趣,就去找各种文献和别的东西查,后来总结出来一个道理。除中国外多数国家中,家长和孩子是没有特别大的关联的,尤其是在孩子成年之后,甚至还要求孩子给父母交钱,当然也就是个表面功夫。

但真实的事情是,他们的父母不会给孩子准备房产和车产等,从很小开始孩子就会有一种意识,父母的东西不是我的东西,房子车子还有各种资本都不是我的。家长的义务就是食物和衣着等基本需求。而且就算是家境很好,除基本需求意外的零花钱每月也就3000円(180 RMB)上下。

 

之前也有学习过,日本的经济发展停滞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老年人持有巨额资产拒绝时期流动的原因,他们不会把资产给予孩子,贡献给社会,或者仅仅是使其流动起来。

有一次去LAWSON便利店买东西,前面有几个学生在结账,一位男生买了一个水晶球玩具,2500円,然后他们一大堆人就说好贵啊好贵啊什么的,但是买东西的那个男孩子穿的是AOYAMA的衣服,就说明他们家条件不会差。

但是中国的话截然相反,成年巨婴这个词也是中国出现的。

本着事实客观的态度而言,并不是说日本就完全都好,日本还发明过neta这个词汇呢,而且每年孤独死的人也很多,otaku也很多。但是这种现象我确实很少遇见,而且就日本人的话来说:“otaku是自找的。实际上那种情况下父母也确实不会给他们钱,一旦成年很多人确实和原生家庭也没关系了。而neta的存在也是因为父母太过于放纵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父母的资产和我无关,零花钱都差不多,其他的都要去打工。表面上来看大家都是平等的,但是事实上家境所带来的底层的思维模式还是无法改变。就打工而言,普通的打工可能一小时就几十块钱,但是如果家境好,被授予的知识多,更可以轻松的获取到更多的经济收益,在这样的基础驱动下,到最后还是富者恒富,贫者恒贫。

也正所谓有部分能力强的,依靠自己的能力能够在更早的年龄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的其他的成就,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的可能性就更大。而且这仅仅是从个人的经济水平中去考虑的情况,抛开经济而言,影响因素更多如牛毛。

经济一直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它是最强的催化剂,它的唯一作用就是使你能够做你想做的事情,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换言之就是满足你所需要的外部因素。而经济能带来的这一点优势,也是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必不可缺的一个巨大优势。

我们班也有喜欢装逼的,就意外的和我聊得来,各种品牌,奢侈品,科技物品等等,也谈论一些高端的东西。但是表面上看似在装逼装逼的,如果他没有文化底蕴,过硬的实力,开阔的眼界。又能装什么?强行去说或做一些不符合你身份和地位能力的话和事只会让你变得滑稽可笑,用中国的话来讲,这叫做土豪(bie4)。

而且个人角度来看装逼这种行为终究无法避免,人类是群居性动物,外界关注是十分必要的。有部分人使用极端的方式来博人眼球。这种行为我个人很反对,但是能够抛开这一点的人还是少数,人们需要外界的关注和与外界互动的。就如同微博的粉丝数量一样。

但是话说回来,经济同时对人也会有这debuff存在,尤其是对现在这个年纪而言。之前看到:

我爸妈以前在成都有10来套房,包括商铺、普通住宅和酒店式公寓,后来在美国也买了house。那段时间,我爸非常严肃地跟我说:“你有大好前途,所以股票这类东西碰不得(后来的中国房产和股票性质类似)”。我当时纳闷,我一小孩,账户上就几万块钱,就算亏完了也不是什么事。后来才明白,我爸是怕资产的涨跌起伏会充斥并占满我的整个心智,让我无心学习和创业,最后落得除了房证和砖头以外,一事无成。

现在看北京不少坐吃山空又没有什么文化的拆迁户小孩,其中一个成天混贴吧到处说自己家里多少套房,喜欢找他家隔壁的211大学的女孩加他微信,结果没人看得起他,在网上加他的几乎都是房地产中介。

过早地接触经济并不一定是好事,还是要具体的看人。当时我在接触股票的时候家长就说我们可以增加你的消费预算,但是还是要分得清轻重缓急。对于经济我还是很看重的,因此之后选择了OTC还有IMPORT/EXPORT这样的稍微轻松一点的方式。

不谈经济,谈能力的话,外国和中国的差距会更大。

有的时候看着自己的选择和路子真的会觉得很可笑,这一代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有钱也不比房、车。甚至不比钱。比如美国年轻人基本不关注扎克伯格的身价,而更关注他的贡献。在美国名校年轻人的价值观里,你所做的事情本身,比你因为做这件事情而挣了多少钱要重要得多得多。而这在中国好像刚好相反。

比如我的一个家境优渥,且长得比较帅的犹太朋友,当我告诉他中国还有很多名校毕业的年轻人结婚时,把房子车子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把女性的外貌当作第一重要的考虑因素时,显得很诧异。他说那至少是美国两代以前(爷爷辈)才有的老旧文化了。

扎克伯格本人对名牌服饰、豪车、多套房产的不屑(不屑并不是说绝对不买,而是不以这些东西为豪,更不屑于用这些东西来攀比),在美国年轻富人的圈子里,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极具代表性的。我也认识很多家庭很好的白人,包括名校教授家庭和对冲基金经理家庭,他们的儿子不仅不屑于考虑房子、车子、名牌,甚至连女生的外表都不那么看重,至少不是选女朋友的第一标准。

而这一代(第三代)年轻人中富有的阶层(扎克伯格、Larry Page, Drew Houston等为代表)几乎不给特朗普时代的文化留一点情面,事实上双方在文化上经常对立(我不谈政治)。比如我的某一任前女友(美国出生的华裔),已经连续10年抵制电影院了,此间没有买过一张电影票。她认为好莱坞的制片产业和院线产业是上一代人的产业,里面有一些她反对的价值观。

我们不要小看扎克伯格公开拒绝穿名牌Logo的行为。这是带头对一系列老旧产业和老旧文化的抵制。也不要小看以他为代表的一众年轻富豪拒绝与没有接受过顶级高等教育的女性(哪怕颜值再高)交往的表现。这不只是年轻富豪和老一代富豪之间的个人偏好的问题,更是新旧世界的文化更替的一个体现。现在看来,新文化在美国年轻人,特别是名校年轻人中,已经占了绝对主流。

而刚到美国去的中国学生,就显得很异类。其中不少还拿着豪车和房产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真的是给我们丢脸。就像一个从非洲(不好意思又因为举例需要黑了非洲)农业社会来的哥们,带了一张照片来现在的中国,见人就指着照片说,你看我家有多少把锄头。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所以有的时候真的是很难搞懂现在国内的这个只看经济的状况。就觉得非常的迷。

金钱固然是很有用的东西,我个人认为大多数人对它的估值超过了他本身,包括我。这样想来我个人的很多思想和做法是需要修正的。


在日本装逼的不成功,然后就想着回来找之前的同学装逼吧。然后就被一个之前聊的很来的小姐姐给骂了一顿。之后就觉得十分失落,就像真的是失去了一个挚友那张感觉。

在日本也学到了很多为人相处的方法,但是也没有把它付诸实际去。时不时会觉得自己很没用,之前描绘的蓝图,才有了一点点成效就开始飘了,自己也是有点厉害。

一方面是要谢谢她,一方面也要说对不起。分班考试的竞争压力应该很大,然后这一点我也没注意到,说好的高情商呢?

其实是注意到了,但是还是想说,可怜的求关注的欲望。

之前一个关系本来很好后来闹僵了的朋友说:“不知道你们这些资产阶级是不是有的时候努力累了也会找我们这些普通人装个逼来寻找一种安心”。

这话听了有点对不起他。因为首先我不是真的资产阶级,其次很多时候我的言行或许真的让他会有这样的感觉,有的时候真的会感到特别失望,努力了没有成效。特别是了解到某些努力了七年却依旧被资产阶级家庭子女完爆的例子。资本载具的力量很多时候真的是人无法想象的东西。

然后为了排解郁闷,有的时候会对自己说,“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以后我会超过那些人的”。但很快我就发现,“超过”是小概率事件。各种研究都表明,出身优越的平均发展就是比普通人好,在每个社会都是如此。即便某个出身普通的人做到了最优秀,他一定也比出身优越的人付出了多得多的努力。

除此之外,时不时还会对自己说,“那些人的祖上奋斗了,所以他们比我起点高是公平的”。但我很快发现这种想法我也不能接受。都 21 世纪了,怎么谈论公平的时候还在把家族看作整体?出身不好的人,就活该起点低吗?因为一个他无法控制的因素而惩罚他,这难道叫公平?

但是撑死也就是这样说说,因为世界不会是公平的,你永远无法成为The top of mountain。

很多时候家境不好的人在很多地方确实会输给家境好的人,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努力去控制可控因素。下次想到了可能会就这一点写一写。

最后想引用一下别人的文字:

我真正想通整件事还得感谢我的历史老师。

有一次课下我问她:如果我一辈子都赶不上某些起点就比我高的人,那我努力的意义是什么?

历史老师没有直接回答。她反问我:你们国家 13 亿人,有多少人有你这个条件,可以出国留学?

我下意识想说,我也是凭自己本事来的。

老师继续:

如果中国每个孩子都有你的成长条件,你觉得有多少人能达到你今天的成绩?又有多少人会比你优秀?你在感叹自己可能一辈子赶不上某些人的时候,别忘了你也获益于自己的出身,别忘了也有很多出身不如你的人在感叹他们一辈子也追不上你。

没有人的成就百分百都是靠后天努力。不管社会怎么变革,人的起点总会有高有低:有人出生在美国,有人出生在刚果;有人父母受过高等教育,有人父母没上过小学;有人长得漂亮,有人先天残疾。

所以看见那些出身优越的人,我们不应该感叹人生不公然后放弃努力。相反,我们应该意识到没有任何人的出身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比较“绝对成就”没有意义。

是的,你在我历史课上的文章写得不如其他几个同学。但我知道那些人母语是英语,从小就上私立学校。你把你自己和他们直接比较没有任何意义,就像我也不能把你和中国那些没机会出国的人直接相比,这种“绝对成就”的比较都没有意义。

那我们应该以什么标准衡量自己呢?一种方法是比较“跑过的距离”(相对成就)。和身边那些家庭背景类似的人相比,你更优秀吗?会有很多出身比你优越的人跑在你前面,也会有很多出身不如你的人跑在你后面,但你衡量自己的标准应该是“跑过的距离”,应该把自己和出身类似的人相比。

另一种方法就是接受这个世界的随机性。我幸运地得以生活在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生活在和平年代,这要是换了其他任何环境我都不会有今天。我考大学、找工作都恰好碰上这些机构开始接收女性。我要是早几年出生,命运可能会完全不同。所以对我来说,我有今天的成绩 99% 是运气,我能做的就是把剩下 1% 做到最好。至于说其他人?他们的人生也是运气和努力的组合,我的人生和他们的无法比较。

历史老师境界比较高,我无法做到既接受“世界是随机的”,又每天好好努力。我的方法是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事业、爱好、人),这样不管最后我是战胜所有人登上顶峰,还是输给那些出身更优越的,我都会一直保持前进动力。

“呼吁社会提供平等机会”和“理解每个人的成就里都有先天因素”并不矛盾。理想状态当然是每人都从零开始,我们也应该为此目标奋斗。但确实还有很多先天不平等,社会再进步也没法消除。调整心态的时候可以想想出身(或者其他运气成分)在所有人一生中扮演的角色——不是世界对你或对我一人不公,而是绝对的“人人同起点”根本不存在。

那位女生最后说了一句话我记得印象深刻。

“自以为是的人生,永远都是自以为是的人生。”

先把自以为是大佬的习惯改掉吧,你才不是什么大佬好不好。要努力的路还有很长。这个暑假飘的有点厉害。这样子的话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我想干的事,想要的东西,想达到的目标,都还有好多好多。

Stay Hungry,Stay Foolsih。

只能说希望大家一起加油共勉吧。

ご覧いただき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嗯,今天也写了一堆没有用的烂文字呢!

晚安。

- 欢迎阅读本站相关的其他文章,或者您可以,访问首页 -

- The End -

相关阅读:
未来30年,你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人要学会深度思考
你们为什么不快乐


这个blog的所有文章在现在的我看起来是充斥着婆罗门的小鬼作品 在我打算更新这个blog之前我是不会删除这段话的